建堂故事

一、台灣浸信會的簡史

1836年美國南方浸信會聯會,派遣叔未士牧師夫婦(J. LewisShuck)來中國澳門宣教起,自廣東沿西沿海逐漸到華北,至1949年在中國設立浸信會教會有392間、佈道所410間,信徒123,000人,前後派220位宣教士來華。先後在河南開封(張容江牧師就讀)、山東黃縣(楊美齋牧師就讀)、上海(周聯華牧師就讀)三地開辦神學院、學校及醫院多間。1936年10月在廣州舉行「浸會來華宣教百週年」大會時,提倡邊疆佈道運動,(當時以台灣為邊疆)成立邊疆佈道委員會,1948年6月在上海舉行第一屆全國浸信會聯會時,邊疆佈道委員會拆派楊美齋牧師來台灣考察,同時美南差會派明俊德教士10月19日來台北,同年12月26日在其寓所舉行第一次主日崇拜。而楊美齋牧師在台北仁愛路(杭州南路129巷)購得日式房屋一棟,是為第一間(仁愛堂)浸信會。自1948年至今,差會曾派260位宣教士來台,其宣教計畫積極,在台灣西部各大城市中心購地建堂(基隆、新竹、中壢、台中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),成立神學院,文字中心、電視廣播中心及營地。至今教會佈道所198間,台語教會15間,原住民教會17間,英語教會一間,國語教會153間。1954年成立中華浸信會聯會。

二、與美南浸信會差會的關係

柯理培牧師原在大陸任山東和上海兩間浸信會神學院長,來台灣後任差會主席兼司庫,差會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十五號,創辦台灣浸會神學院,後在吳興街建立神學院現址。同時在台灣西部各大城市中心購地建教堂,時當地教會初創,會友不多,無經濟能力購地建堂,差會政策,只要教會逐漸歸還教堂興建費用三分之一後,教堂及教會土地所有權即贈與歸教會所有,教會得向政府申請成立財團法人。差會在台北陽明山嶺頭興建營地,創辦文字中心及電視廣播部,後隸屬在聯會事業機構部裡。差會在台灣分七部行政區:基隆、台北、中壢、新竹、台中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。均有宣教士進駐照顧各區教會,斯時無足夠中國傳道人,多由美國牧師任教會牧師或顧問牧師,主日講道和主餐浸禮。直到1955年神學院第一屆畢業生,教會聘請為傳道人後,數年後按立為牧師,教會人數增多,經濟自立,還足教堂興建費用三分之一後,教會成立財團法人。差會為教會及事業機構(神學院、文字中心、嶺頭營地、大中傳播中心)另定十年自立計畫,每年遞減補助金額,凡按照計畫每月歸還差會者,期滿得接受土地所有權,成立財團法人。差會另設有貸款委員會,為後期成立之教會需要建堂或教會為購買傳道人宿舍者。差會與聯會另有合作發展委員會,公同研發福音工作。尚有教會事工協調會,解決教會土地及執事內部間問題。

三、浸信會聯會與教會的關係

在台灣的浸信會創立、教堂的興建、由於宣教士的協助,快速增長,成為第二大的國語教會,在信仰上,行政上、制度上、組織上,極與美南浸信會的系統像似。像弟兄會,女傳道會,年輕人的團契,稱謂青年助道會、少年助到會,日光會。同一城市的浸信會聯合,叫地方聯會,地區性叫區聯會,台灣全省叫省聯會。1954年在陽明山嶺頭營地籌組聯會,由當時的十一間地方浸信會組成,柯理培牧師為第一屆聯會主席。有關制訂「我們的教會公約」和許多委員會,是逐漸修訂的。
有關教會的名稱,一是以城市為名,如基隆浸信會、台中浸信會、高雄浸信會等。一是以街道為名,如廈門街浸信會、懷寧街浸信會,健康路浸信會等。最多的教會用「恩」字。
台北有:懷恩堂、振恩堂、沐恩堂、頌恩堂、潮恩堂、聖恩堂、宣恩堂、榮恩堂、感恩堂。桃園有溢恩堂,中壢有恩惠堂、台中有華恩堂、得恩堂、恩典堂、恩光堂,崇恩堂。台南有恩慈堂、宏恩堂,高雄有蒙恩堂,屏東有恩主堂、台中有賜恩堂。
差會為向大學生傳福音,先稱為學生中心,有懷恩堂以台完大學,宣恩堂以台北醫學院,恩惠堂以中原大學,恩光堂以中興大學,恩慈堂以成功大學。目前均為地方社區教會了。
浸信會聯會於1954年後,各委員會發展為九部:國內傳道部、國外傳道部、教育部、青年部、聖樂部、財管部、事業機構協調部、弟兄部、婦女部。
由國內傳道部開拓教會:綠島(俞敬群)、花蓮(楊毓昻)、台東(高平豐)、苗栗(戴義勳)、宜蘭(吳同昌)、茂林(岳瑞豐)、澎湖(黃奇)。
由國外傳道部開拓教會:南韓釜山(林南添)、泰國曼谷(穆亨瑞)、馬來西亞檳城(張得惠),西德(洪立民)。

四、浸信會的信仰

聯會明訂「本會為聯絡信仰相同之浸信會會眾教會,本在主基督裡合而為一的精神,以廣傳福音,增進靈命、加強服事、教導動態、聯絡情誼、關懷社會、服務社區、提升福利」為宗旨。
本會所義所行應尊重各教會之神主、自治的原則。

五、我們的教會公約

我們既蒙聖靈的引導,接受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為救主並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受了浸,宣告我們的信仰,因此、我們眾人決定在神面前,恭敬而愉快的立約,在基督裡成為一體。我們相約,靠著聖靈的幫助,秉承耶穌基督的大愛,同心同行。竭力促進本教會在知識、聖潔與愛心上不斷長進,使神的教會日漸興旺。我們相約:要謹守教會的禮儀、崇拜、紀律、以及一切真理教訓。並甘心樂意按時奉獻,以濟助貧弱,供給教會一切福音事工之所需。我們相約:要經常舉行家庭禮拜,持守個人靈修。以聖經真理教導子女,竭力領人歸主。我們相約:為人處世誠信,勤儉度日。舉止要作世人的榜樣,遠避一切不良好的嗜好,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。我們相約:要彼此相愛,彼此照顧。在禱告中彼此紀念。在疾病患難中彼此幫助。培養信徒應具備的熱情。鍛鍊謙遜的言語,不輕易發怒。不計較人的惡,常常尋求和睦,盡力持守我們救主一切命令與教誨。我們相約:如遷離本地,必定儘速轉入當地與我們信仰相同的當地教會。僅此立約,共行共守。

主後 1954 年
設立大專學生查經班
衛民街宣教士家中,設大專學生查經班。參加者日累,需一固定的聚會處所。後購得成大對面空地乙塊。(現址)
主後 1954 年
主後 1956 年
建立會堂
建堂。建堂前是支搭帳篷佈道,建堂間借鄰近雷漢理牧師家繼續推行查經班,及組成學生團契。侯希美教士反美休假,由張寶靈教士及張之信弟兄(台南浸信會傳道人)任顧問,神學生李成就弟兄每月一次南來領會。
主後 1956 年
主後 1957 年 3 月 3 日
恩慈堂正式落成
美南浸信會恩慈堂落成,舉行獻堂禮拜,學生中心正式成立。該年夏日侯教士返台,與神學畢業生黃歧弟兄共同負責學生工作。
主後 1957 年 3 月 3 日
主後 1961 年 9 月 25 日
正式開始主日崇拜
主後 1957 年恩慈堂落成後,開始固定學生團契聚會、查經班、禱告會、晨耕聚會、主日晚堂崇拜。
直至主後 1961 年,主日崇拜改為早上九時舉行,請台南浸信會弟兄姐妹幫忙。每年有三至四次佈道會。
主後 1961 年 9 月 25 日
主後 1966 年
會眾日益增長
傳道工作日增,逐有佈道所之設,由全體會友分擔,經濟由差會協助,按年遞減一成。學生中心則仍由宣教士挑大樑。
主後 1966 年
主後 1971 年 12 月 11 日
拓展新會堂
主後 1968 - 1969 年,主日崇拜人數超過一百人,禮堂容量不敷,禱告後決定擴建。半年內籌得台幣三萬元。但估價後得知僅能蓋兩三坪!再接再厲,再過半年共籌得廿五萬元。
主後 1970 年得差會協助工程費三分之二。開始工程擴建。終於主後 1971 年 12 月 11 日,新堂二樓加建完成。
主後 1971 年 12 月 11 日
主後 1973 年 3 月 11 日
侯希美教士逝世
為了感念侯希美宣教士,我們紀錄了關於「她的故事」。
主後 1973 年 3 月 11 日
主後 1980 年 4 月 13 日
成立教會
自 1954 年在宣教士家中開始聚會,眾會友們經過廿六年的努力以及差會的支持,從微小的聚會所最終正式成立了教會。
主後 1980 年 4 月 13 日